第一头条|学习有方|学而时习|习文乐见|春风习来|学习书架
中国习观>正文

【学习有理】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非平衡态动力机制

发布时间:2019-01-17 16:40:32 | 来源:中国网 | 责任编辑:曹川川

徐浩然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 


       非平衡态这个概念来自“动热力学”,这里不存在社会科学意义上的褒贬之分。用老子哲学来阐释,“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正是有了非平衡态或远离平衡态,所以才追求平衡态,因此事物的演化发展动力实足。


       列宁有一句名言:“自然界的统一性显示在关于各种现象领域的微分方程式的‘惊人类似’中。”世界上的哲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通过完全不同的途径得出类似结论,不是偶然的,因为他们都信奉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联系原理。自然界是开放的,社会也是开放的、流动的、变化的。在开放条件下普遍联系进入自然状态,研究事物的演化发展必需关注目的性、方向性、竞争性、果决性(即取决于将来的意思)等动力学问题,而非反馈调节和平衡态的静力学问题。


       当人们意识到目标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时,也就具备了非平衡态动力机制得以确立的杠杆。1954 年 9 月,毛泽东在一届全国人大开幕词中明确提出“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共和国是什么样的?中国共产党人其实早就有了美好蓝图,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现代化目标的牵引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初步意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并萌发了变革的念头,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末期和60年代初期曾尝试经济管理体制改革。1978年以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突出政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对外封闭转变为对外开放;从固守陈规转变到大胆改革。这三大战略转变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以思想解放、改革开放、创新、发展为鲜明特点的新的历史时期,由此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改革开放时代。


       许多人都能看到,中国改革开放与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相比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引进了市场经济。但为什么中国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行得通?那是因为遵循了“摸着石头过河”的刺激-反应机制,“中国特色”就是社会主义在与市场经济相互适应的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在经验导引下,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而且下一阶段的改革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总是较上一阶段有显著进展。


       改革开放不可能一开始就大刀阔斧地推进,因为我们必须首先保持自身系统的生存延续,然后才谈得上革故鼎新;反之,我们也只能通过改进自身、引导系统演化,才能不断应对新的风险挑战,从而更好地坚持和发展自己。社会主义在适应演化的过程中,逐渐构建起层次愈来愈高的复杂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更加定型、更加科学、更加完备。


       改革开放时代塑造了一个超乎当时人想象的巨型开放系统,大流量、低延时的问题因社会生产力提高而愈加凸现,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推进,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将会在内外交互过程中充分涌流。劳动在国内外、区域之间大规模流动,知识和技术在创新驱动引领下实时迭代更新,资本不断向劳动生产率高的实体集中而管理日益呈现出网状扩散模态。基于开放系统的非平衡态动力机制逐渐生成,当多主体竞争合作关系确立后,新的平衡态出现随即又进入下一个非平衡态,从非平衡态趋于平衡态的过程循环往复。在这种矛盾的对立中,非平衡态动力机制出现了从简单到复杂、由低序向高序的演化状态。


       1978年以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中国经过40年改革开放实践、形成了基于开放系统的非平衡态动力机制,是这场新的伟大革命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密码”。


       有了基于开放系统的非平衡态动力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既保持了自身的基本结构和本质性特征,同时又成功地实现了新陈代谢、吐故纳新的良性循环。存续与演化、保持与革新本是相互矛盾的,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找到了矛盾对立统一的“窍门”,在自我保持的同时积极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在运动中尝试调整,实现了自我革新。(责任编辑:郭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