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习观>正文

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发布时间:2019-02-18 15:04:36 |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 责任编辑:魏博

凝聚起实现伟大梦想的力量

寇清杰

 

习近平同志在“7·26”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巩固了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这是对5年来我党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判断。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旗帜鲜明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意识形态领域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得到明确,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通过一系列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活动,形成了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实践效果和积极向上的政治社会生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政治保证和动力之源。习近平在意识形态层面的主要理论贡献和实践探索:  一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意识形态工作首先“要回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习近平指出,“旗帜”、“道路”问题是第一位的问题,关乎党的生命。这个旗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所以其根本性质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因此,“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二是确立目标和理想。一个执政集团能否获得民众的广泛认同并愿意追随其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集团是否有凝聚人心的目标和理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个“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这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7·26”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就是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他要求全党同志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三是凝聚价值共识,建构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取决于其价值观具有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信仰系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习近平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通过持续的教育引导和积极融入社会生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认同和践行。

 

四是通过党内的系列教育活动,统一了全党思想,初步形成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刻认识到,管党治党不仅关系党的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更大的气力抓紧抓好。通过“两学一做”、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等活动,注重思想建党,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使全党思想统一到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来,行动统一到为实现伟大梦想加油干上来。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狠抓党建各项任务。从坚定理想信念到严肃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从出台八项规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到制定和完善一系列党内法规制度,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开创了党建新局面,为我们党治国理政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五是在与错误思潮的舆论斗争中强化意识形态阵地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到错误社会思潮的危害,特别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强调要展开必要的舆论斗争,要有“亮剑”精神,主动有效地对错误社会思潮进行批判,在批判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地位和话语权。特别强调“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要努力适应“互联网+ ”背景下的舆论工作,在网络舆论战场上要有阵地、有声音,不能鸦雀无声。

 

共享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林绪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中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丰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理念。实现共享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要着重解决精准脱贫、教育公平及收入差距较大等问题。  从共同富裕到共享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理念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1985年,邓小平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1992年,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对共同富裕的定位由社会主义根本原则上升到社会主义本质,体现我们党的认识不断深化。十五大报告指出,“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原则要求。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就是“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说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以人为本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从共同富裕到共享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实现共享发展,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必须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这就要对贫困人口实施精准识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扶贫、脱贫工作是全党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既要发挥各级党组织、政府的主体和主导作用,也要动员和凝聚社会力量,增强扶贫脱贫工作的合力,有针对性地实施社保兜底、异地搬迁等精准政策。  实现共享发展,要推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是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标识。目前我国基本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全覆盖,然而,每个孩子不仅要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更要能享受到优质教育。中西部边远地区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差、师资不够、质量不高。政府要加大公共教育投入向中西部倾斜,改善中西部边远地区的办学条件,要下大力气深化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实现教育与“互联网+”的有效结合,利用网络平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实现共享发展,要缩小收入差距。近年来,我国总体收入差距呈现缩小的趋势,但是收入差距依然存在。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政府要强化以税收、社会保障和财政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经过再分配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缩小收入差距的关键在初次分配,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是化解收入差距的重要举措。  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指挥棒,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发展理念上来,形成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切实在增加创新能力、推动发展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开放水平、促进共享发展上取得新突破,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推向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继承和发展

杨永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发表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重要讲话,形成了关于“自由”价值的新理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  1.继承和发展了“人民自由”观。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是“人民自由”观,以实现最广大人民自由为根本追求,人民自由是为了无产阶级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摆脱剥削、压迫等经济社会关系的束缚,实现自己决定自己命运和当家作主的政治自由;是为了摆脱旧式分工限制,人人获得职业选择、消除体脑差别和全面发展的自由。习近平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始终强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保障人民自由劳动创造财富的权利,批判异化劳动对人的剥削和压迫。这样的理论因其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而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和支持。十八大以来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推进“人民自由”的体现,即“紧紧依靠人民”、“一切由人民作主”、“凡事由人民说了算”。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更把“人民”提升到价值主体的位置。

 

2.继承和发展了“集体自由”观。“集体自由”,是以集体主义为基础,个人不能随心所欲,个人自由受到集体意志和利益的限定,个人的自由绝不能以牺牲多数人的自由为代价。《共产党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习近平坚持社会主义的“集体自由”,提出的“大局意识”,既包括执政者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也包括普通党员和群众识大局、顾大体,不要因本位主义、局部利益,损害全局和整体利益。从“自由人联合体”到“大局意识”,习近平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集体自由”观。  3.继承和发展了“创新自由”观。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倡导“破立并举”,不破除旧的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体制和做法,经济社会和人自身就不能发展。“破”不是一味蛮干,“立”更需解放思想、遵循规律、有新办法,“破与立”如果没有创新贯穿其中,人类就不能从“必然王国”迈进“自由王国”。所以,创新自由是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改革是“破立并举”的一项实践活动,习近平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中坚持“破立并举”,树立新发展理念,都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创新自由”观的具体体现。

 

4.继承和发展了“有限自由”观。所谓“有限自由”,是相对于有些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所主张的“绝对自由、无限自由、自由至上”而言,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不赞同自由没有限制,认为社会主义自由要有法律法规、国家政策、相关纪律等的约束。习近平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和全党必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有限自由”观的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最早立的规章是“八项规定”,之后制定了一系列党内法规和规章制度。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全党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是最重要的政治纪律和最根本的政治规矩;坚持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是治国理政最重要的规矩。这些都具体实践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有限自由”观。  5.继承和发展了“合作自由”观。“合作自由”,特指在不同种族、文化、制度等背景下国家间通过合作获取自由。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交往关系扩大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动力,随着生产力发展国家之间的交往将越来越密切。当前,人类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如何让世界摆脱迷茫,走上健康发展之路,习近平提出了解决世界问题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简言之,就是“让不同国家、阶层、不同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习近平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不仅是“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实践,也是马克思主义“合作自由”价值观的科学演绎。

 

互联网治理新战略

徐曼 王忠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中国国情及全球发展新形势,多次就网络信息安全及互联网治理发表重要讲话,形成了关于互联网治理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提升国家网络安全治理能力,推进互联网建设指明了方向。  以网络强国为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指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要从国际国内大势出发,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部署要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步推进,从网络技术、信息基础设施、网络文化、网络人才队伍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着力,向着网络基础设施基本普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经济全面发展、网络安全保障有力的目标不断前进。

 

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是:互联网的发展为了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要适应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降低应用成本,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互联网事业的发展必须以人民为核心,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只有人民满意了、人民高兴了、人民受惠了,互联网发展的目标才算实现了。  以基础建设、技术创新为基础。“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程度决定着信息化发展水平,要加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采集、处理、传播、利用、安全能力,更好惠及民生。”互联网治理,最基础的就是基础设施和技术的支持。网络信息基础建设、网络技术开发,既要鼓励自主创新,又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要在科研投入上集中力量办大事,加大科研资金、人才和配套设施的投入,以科研来攻坚克难,积极推动核心技术成果转化,推动强强联合、协同攻关。

 

以健康的网络信息文化为依托。网络是个虚拟的空间,网络交往形成了特定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蕴含着不同的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网民有近六亿人,手机网民有四亿六千多万人,其中微博用户达到三亿多人。……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做好网上舆论工作,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  以高素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队伍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网络强国,要把人才资源汇聚起来,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强大队伍。“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要培养造就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网络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水平创新团队。互联网作为新兴的产业,必须有一大批专业化、职业化的人才去投入。因此,必须完善选人用人的制度和体系,要用政策、用待遇、用理念留住人才,要用制度来规范人才的使用,造就一支精干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队伍,形成完整的培养机制。

 

以高度的网络安全为保障。网络和信息安全牵涉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我们面临的新的综合性挑战。“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必须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网络安全必须加强网络管理,特别是面对传播快、影响大、覆盖广、社会动员能力强的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用户的快速增长,必须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和舆论引导,形成从技术到内容、从日常安全到打击犯罪的互联网管理,合力确保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

 

依宪治国思想是实现法治中国的重要保证

张长虹

 

依宪治国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布局的基石,是实现法治中国的重要战略步骤。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依宪治国的重要思想和理论,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为新时期新形势下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着深远意义。  

第一,建设法治中国必须确立依宪治国的原则和方向。

全面贯彻落实宪法,必须保证正确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强调,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如何对待其他国家宪法治理的经验方面,习近平同志讲到:我们需要借鉴国外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能放弃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对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应该秉持兼容并蓄的态度,虚心学习他人的好东西,在独立自主的立场上把他人的好东西加以消化吸收,化成我们自己的好东西,但决不能囫囵吞枣、决不能邯郸学步。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行不通,会水土不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  


第二,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加强中国共产党对依宪治国的领导。

西方法治建立在多党制、三权分立的基础上,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一个重要前提和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动摇党的领导,就动摇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根基,动摇了社会主义法治最重要的保证,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习近平同志强调党的领导的同时,也对党的自身建设提出要求:在我国,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的统一体现,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党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这就是党的领导力量的体现。全党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这是我党的高度自觉,也是坚持党的领导的具体体现,党和法、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高度统一的。我们讲依法治国、依宪执政,同西方所谓‘宪政’有着本质区别,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就包括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  


第三,建设法治中国最根本目标是通过依宪治国保证人民主权的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公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宪法的核心内容,宪法是每个公民享有权利、履行义务的根本保证。”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表述是宪法社会主义性质的体现。一方面,人民主权原则回答了国家权力的来源问题,即“满足对政治合法化的诉求和关于权利来源的终极性追问”。另一方面,人民主权原则也回答了国家权力的归属问题,即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它不仅为人民监督国家权力提供了理论依据,集中地表达了政府权力来源于人民、受制于人民并服务于人民的政治理念,还界定了人民与政府的基本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完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按照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原则,逐步形成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

 

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行

陈文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时代价值、科学内涵和弘扬路径进行了深刻阐述,形成了以“两创”、“三个独特”、“四个讲清楚”为核心内容的传统文化观。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是当前继承、阐扬、创造性应用中华传统文化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当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溯民族精神之源流,辟与时俱进之新路,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行。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不仅创造出光辉灿烂、享誉世界的中华文明,也塑造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和精神品格,形成了崇尚精神的优良传统。这一传统贯穿在中华民族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中,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之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党都强调要处理好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重视发挥人的精神的能动作用。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时代的高度,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蕴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任何文化都是具体历史时代的产物。中华传统文化是经过漫长的社会发展而形成的,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传统社会的印记,在内容和形式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与今天的现实生活不相适应的地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必须通过科学地分析和鉴别,把其中带有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成分剔除出去,把其中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发掘出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观点、理论进行新的诠释和激活,结合现代生活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十八大以来,我们确立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这些价值观无不根植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上,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全盘复古论两种错误观点。历史虚无主义是对传统文化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甚至主张“全盘西化”。全盘复古论则对传统文化中的局限性缺乏科学辨别,刻意拔高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主张完全以传统文化代替社会主义文化。这两种观点割断了文化的历史与发展的关系,否定文化的历史进步性。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无论是历史虚无主义还是全盘复古论,都对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精神文化的进步造成了十分消极的影响。我们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建设,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世界意义。21世纪的今天,伴随着资本的全球流动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各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今任何民族或国家的文明发展和道德进步,都不可能不受到其他民族或国家的文化和道德文明成果的影响,都不可能脱离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中国在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的同时,应更加注重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传播。实践证明,对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树立国际形象和增强民族自信的重要手段。

 

加强党内监督重在强化监督主体建设

祖金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加强党内监督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积累了宝贵经验。强化监督主体建设是其中重要的一条。  党内监督主体指党内监督活动的主动者、实施者,它与监督客体(即监督对象)、监督依据、监督武器、监督方式和途径等一起,构成了党内监督活动的基本要素。在党内监督主体与客体的矛盾中,监督主体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监督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到主导作用。只有不断增强主体的监督动力,赋予其足够的权力,同时对权力进行规范,监督主体才能有效启动监督活动,正确行使监督权力,达到预期的监督效果。

 

在各个监督主体中,党中央具有最高权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强化自上而下监督,提高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党中央带头履行监督职责是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率先垂范,在加强监督方面作了许多探索,譬如中央政治局及时研究部署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央政治局带头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对照检查和党性分析;领导中央巡视工作等。中央巡视之所以能发挥巨大作用、取得巨大成效,关键在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中央巡视组由党中央派出,体现的是党中央的权威。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对党中央负责,巡视工作事项直接报中央决定。每一轮的巡视对象、巡视内容,都由中央决定。政治局常委会听取每一轮巡视汇报,政治局会议审议巡视专题报告,习近平总书记每次都作出重要指示。党中央以身作则,营造了积极的氛围,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  针对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党委(党组)、纪委不愿监督、不敢监督、不能监督的问题,党中央采取了有力措施。首先,强调了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要求党委(党组)、纪委必须履行职责,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习近平同志指出,加强党内监督,党委(党组)负主体责任,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广大纪检干部要敢于担当、敢于监督、敢于负责。其次,以严肃问责推动监督主体责任的落实。根据《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法规的规定,围绕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维护党的纪律、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等方面,失责必问、问责必严,以此来增强监督主体履职尽责的动力。第三,提高并规范纪委的监督权力。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等改革,以及参与巡视、派出纪检组等方式,纪委监督权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不断增强,履职能力显著提升。同时,党中央要求各级纪委要强化自我监督。根据中央要求,各级纪检机关不断探索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系统机关内设立纪检干部监督机构,从严监督;十八届中纪委七次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试行)》,把监督执纪权力关进制度笼子。

 

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将试行条例中六类监督主体整合为四类,即党的中央组织、党委(党组)、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并分别对四类监督主体的监督职责以及相应监督制度作了规定。其中,关于党的中央组织的监督单设一章,这是重大突破。  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强化党内监督的核心。加强和完善党内监督,必须把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有机结合起来,把上级对下级、同级之间以及下级对上级的监督充分调动起来。为此,需要在继续加强党的中央组织、党委(党组)、纪委的监督主体建设的同时,强化党员和基层党组织的监督主体建设,为其监督权利的行使提供有利条件,不断提高其民主监督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监督合力,提高监督效果。

 

家国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付洪 袁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治国理家的重要论述,形成了融家庭、国家、人民为一体的丰富的家国思想。  


形成基础:“家国一体”优秀传统

中华民族“家国一体”的优秀文化传统,是习近平有关家国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孟子曾提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之后的《礼记》中又提到“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进而形成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家国观。  优良家风,是习近平有关家国思想形成的直接来源。习近平对家庭建设的重视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是从其成长的家庭环境中孕育形成的。习近平在给父亲的信中写到:“您用自己博大的爱,影响着周围的人们……这也激励着我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事业中,报效养育我的锦绣中华和父老乡亲。”

 

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习近平有关家国思想形成的现实基础。近年来,一些高级领导干部的落马,都带有“全家腐”的特征。据中纪委监察部网站公布的数据,2015年2—12月期间,共发布34份省部级及以上领导干部处分通报,其中有21人的违纪涉及家属,比例高达62%。习近平曾痛心地说,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可见,家风建设是当前党风廉政建设的现实需要。  


主要内容:国家为重 民生为先

从家出发:家庭是国家发展的基点。习近平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他特别重视家风建设,认为家风既关系着民风、世风,也关系着党风、政风。其中,尤其重视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他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并将家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的“必修课”写进中央文件。《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明确规定了党员干部要“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也特别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教育管理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  


国家为重:国家是家庭建设的保障。习近平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我们还要认识到,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他强调,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密切关联。我们要将爱家与爱国结合起来,只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家庭梦才能梦想成真。也就是说,只有国家富强、社会和谐,家庭和个人才能获得幸福安康。

 

民生为先:人民是治国理家的重要支撑。“民生为先”是习近平有关家国思想的核心理念和最终目标。习近平强调,人民安居乐业是衡量社会和谐、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准。他曾明确表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现实意义:民为邦本 相融共生

提倡家风建设。习近平有关家国思想对于培育民风世风、党风政风,对于涵养个人品德,对于强化家庭道德教育功能和重塑家庭道德教育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强调“国以民为本”。习近平提出融家、国、人民于一体的家国思想,实现了从传统的家庭、国家二元结构向现代家庭、国家、人民的三元结构的转变。

 

涵养“家国情怀”。在社会主义中国,家、国、人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习近平有关家国思想从根本上克服了爱家与爱国、人民权益与国家利益等多重矛盾,成为凝聚民力、振奋民心、唤起爱国情怀的动力之源。

 

治国理政中的人大建设

盛林 孙艳美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制度、职能、机制、结构等多个维度,对新时期进一步加强人大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  


制度定位:坚持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大成立6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6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他认为,这一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因此,在推进人大建设的路径选择上,习近平强调,必须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不能割断历史,不能想象突然就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  习近平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推进人大建设,要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

 

职能强化:增强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权力的职能  

国家权力机关应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习近平强调,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增强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权力的政治责任感,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其一,强化立法职能。要加强重要领域立法,坚持问题导向,并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其二,强化监督职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原则和制度设计的基本要求,就是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都要受到制约和监督。”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工作,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监督职责。其三,强化民意代表职能。“中国260多万各级人大代表,都要忠实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各级国家机关加强同人大代表的联系、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既是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人民对自己选举和委派代表的基本要求。

 

机制完善:推进人大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健全的工作机制,是各级人大有效履行职能的重要保障。习近平高度重视人大工作层面的机制建设。立法层面,要“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体制和程序,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监督层面,“要健全申诉控告检举机制,加强检察监督,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必追究”;民意表达层面,“要健全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本级人大代表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和表达渠道,支持和保证人大代表依法履职”;选举层面,要“以‘零容忍’的政治态度、规范严谨的法定程序、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严肃认真的纪律要求”,坚决杜绝拉票贿选现象发生。

 

结构优化:健全人大常委会、专门委员会组织制度  

人大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是各级人大在闭会期间的常设机关和工作机构,是人大开展工作的重要载体。习近平强调,要优化人大常委会、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结构,完善人大组织制度、工作制度、议事程序,各级党委要加强和改善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开展工作。当前,各级人大常委会及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中,专职委员比例较低,更多的委员仍是兼职性质,其专业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亦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同时制度建设层面仍有待加强,这些均是进一步加强人大建设的重要内容。

 

科技创新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大历史意义

赵彤

 

当今世界,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源动力。而科学技术的灵魂就是不断创新。正是基于对科学技术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从核心地位、战略支撑、制度保障、人才集聚和前瞻性等方面对科技创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揭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科学技术的高度重视,也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明确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其重要意义在于突出强调了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证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一切科技创新的保证和源泉。“面向未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指出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是我们国家科学技术取得突破的优势。以往国家建设最大的优势就是社会主义的优越制度使我们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今后我们推进创新跨越也离不开这一法宝。中国的科学技术创新,就是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既看到中国当前在科技创新能力上尚有不足,也要看到中国人民有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智慧和行动优势,避免按照别人的标准亦步亦趋,敢于在中国领先的一些领域里制定新规则、新标准,在世界创新科技园里有“中国标准”。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开发对于国家发展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事业走过了学习、引进、吸收、创造的艰难历程。一路走来,我们越来越意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只有自己原创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才能真正使国家在国民经济、国防建设上立于不败之地。正是基于这样的实践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在过去发展的过程中,主要引进了发达国家的二手技术,后来虽然有所改善,但也不过是些同步技术。如果今天中国的发展还是走引进、模仿的道路,我们就会距离发达国家越来越远,并且长期处在产业分工格局的低端。在当今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走自主创新的道路肯定走不远。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层出不穷,每一个创新科技都可能导致经济或军事上的大跨越,如果不能在这个过程中处于领军地位,就只能处于被动的地位,甚至受制于别国。这一点在军事科技上尤为明显。军事、国防绝对不能靠买进、靠进口,因为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更进一步要求广大军事科研人员“要在激烈的国际军事竞争中掌握主动,就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幅提高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特色的自主科技创新,就是要做好科学技术创新的顶层设计和任务落实,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集成优势,以世界的眼光,号准我国科技发展的脉搏,看准先机,积极进行规划布局,把发展需求与现实能力、长远目标与具体工作相承接,集中优势,以“非对称性的‘杀手锏’”实现突破,赢得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突出明确的是我们的科学技术创新要坚持什么立场和为谁服务的问题。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才能加快生产方式的转变,优化产业结构,使创新科技能够更好地服务我国的经济发展;才能提高军事科技水平,增加国际竞争力,更好地保障国家安全;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生活现实,才能切实有助于建成小康社会,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