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4-01 10:45:38 | 来源:中国网·中国扶贫在线 | 责任编辑:魏博
中国网/中国扶贫在线讯(记者 魏博 刘晨曦)10月10日,由国务院扶贫办主办、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承办的“2017扶贫日乡村发展与脱贫攻坚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副主任、国务院扶贫办贫困村创业带头人培育工作组组长刘晓山接受了中国网记者的专访,深入解读脱贫致富带头人工程。
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副主任、国务院扶贫办贫困村创业带头人培育工作组组长刘晓山
当前,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有力的领导下,脱贫攻坚顶层设计已经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在抓落实、在激发内生动力。然而,在贫困地区,还有部分村两委干部缺乏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本领,有的贫困村选不出能带领群众脱贫的两委。
刘晓山认为:“能否有效解决好这个问题,是脱贫攻坚成败的关键,事关党性、宗旨对基层组织的要求。选好用好贫困村脱贫致富带头人,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是稳定脱贫的治本之策,是建强基层党组织的必由之路。”
目前,扶贫办贫困村创业带头人培育工作总体工作分四步走:第一步总结前一阶段工作经验成果,目前在全国推出了十个甚至十个以上的致富带头人案例,一些案例受到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第二步争取出台相关文件,实施相关政策措施,选好育好脱贫带头人,把盆景变风景;第三步打造省级市级县级帮扶模式,开设定点帮扶致富带头人的示范培训班,打造样板。在江西,广西等地已经开展了就地帮扶、东西协作的县级样板;第四步总结经验、表彰推广。
在贫困村脱贫致富带头人的问题上,刘晓山的理解是:有为民情怀,政治上可靠,具备一定的创业基础和能力;有创业意愿,有志在贫困村通过创业活动带领群众,尤其是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脱贫致富。同时,积极支持参与建强基层党组织和提升乡村法理水平工作的智者能人。
刘晓山还提到选拔带头人要建立好7个机制:选人,育人,支持,带贫,管理,考核,激励。每个贫困村都应该有过硬的带头人或者基层组织,要培育和提升村两委带领人民脱贫致富的能力,使其成为脱贫致富带头人的主体和基石,并同步建立人才储备库,主要针对五类人员:本村现有的村两委成员、外出打工的成功人士、返乡大学生、复转军人。同时鼓励机关企业在职人员到村里任职。
从近几年各地开展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的工作看,有六条经验与启示值得借鉴。刘晓山提出,一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是重要前提;二是优秀的领军人才和专业团队是关键;三是发挥好基层组织作用是根本保障;四是产业项目是培育带头人的重要载体;五是群众认可是检验带头人工作成效的标准;六是建立适当规模的教学和见习基地是加快培育带头人的有效办法。
“怎样把握好培养贫困村脱贫致富带头人为人民的方向,是我们必须首要解决好的问题”。刘晓山认为要把握好以下关系:
一、大力支持带头人与为民谋利益的关系。在培育支持带头人的全过程中,始终不能忘记为民、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初心。要始终坚持选人标准、要始终坚持培育带头人导向、要始终坚持政策支持等政府行为、要始终坚持科学有效的带贫机制、要始终遵循可持续发展规律、要科学合理设立考评验收机制,确保人民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
二、党委、政府支持和群众认可的关系。在培育、支持带头人的全过程中,始终不能忘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要牢固树立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主体。要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充分发挥好动员群众、发动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工作方法的作用。要科学合理地将顺应群众的意愿和正确引导群众的意愿结合起来,要把坚持相信群众的眼睛、依靠群众的力量、动员群众参与、尊重群众意愿和认可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
三、培育带头人与建强基层组织的关系。在培育、支持带头人的全过程中,始终不能忘记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培育脱贫致富带头人就是为党的事业培养人才、培养骨干力量。要吸引更多的本土人才回流农村创业,要根据实际,将一些脱贫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培养成村干部、乡镇干部、培养成脱贫事业的中坚力量。要始终不忘党的基层组织的主要任务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村两委的主要能力就应该体现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能力上。要将培育产业带头人和党的事业带头人紧密结合起来,也就是人民性和党性相统一的体现。
四、物质扶贫与扶志扶智的关系。物质是基础,志向是追求,知识是力量。人对物质生活的需要是第一需要、基本要求,人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内因起主导作用,在有一定物质基本条件的基础上会有精神追求和境界,也就是志向。扶贫先扶志,从某种意义上说,扶贫就是扶精神、扶观念,有了内生动力和精神追求外因才能起作用,才能实现开发式扶贫。要想摆脱贫困、要想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抓好教育培训是根本。带头人在带贫的时候一定要将精神追求始终注入其中,富“钱袋”,同时也要富“脑袋”,把扶贫开发的内涵充分体现出来,把扶贫为民、为民族的眼光和情怀注入实际工作中。不能出现富了物质、贫了精神,富了口袋、贫了脑袋。
五、发展产业与保护生态及长远发展的关系。对选择产业、发展产业,刘晓山认为一定要有五个意识:一是为我们的后代生产生活留下一个好基础、好环境的意识;二是站在全局视角而谋一域的意识;三是立足当前而谋长远的意识;四是瞄准高端而抓住眼前的意识;五是用好政策,尊重民意和规律的意识,结合实际,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