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习观>正文

【学习先锋】汉字的诱惑——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后,我们需要思考什么?(上)

发布时间:2020-01-03 16:40:00 | 来源:中国网 | 责任编辑:蔚力

编者按:习近平曾说:“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殷墟甲骨文距离现在3000多年,3000多年来,汉字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一片甲骨惊天下”的真正意义在于,其标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也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的文化自信,感知着文明互鉴的可贵。迈入“20”年代,像甲骨文这样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走出“清冷库房”、走出“象牙塔”,有温度地走向世界?如何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为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这应该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后,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知来处,更要明去处,看甲骨文如何走向世界、面向未来。

“因为好看”

圈外人大多是从甲骨文表情包开始认识陈楠的。2017年至今,8套微信表情包,上百万次发送量。聊天界面里,人们用这些动起来的甲骨文向对方比心,或者调侃彼此是“单身狗”。设计一套表情包需要多久?有人说一周,甚至更短。陈楠用了近20年。

陈楠与甲骨文的故事,始于颜值。1995年,陈楠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留校任教。此后开始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做科学方面的视觉传达设计。这段经历影响着陈楠的设计思维。“我受到非常大的震撼,因为我原来是一个纯粹文科生,对数学这些都不太感兴趣。但是跟李先生交流我发现科学、哲学、艺术应该归于一点,就像李先生说的是硬币的两面。” 

1999年,李政道与艺术大师吴冠中发起第一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陈楠得以参与大会的整体视觉设计。同时,他也要拿出一件像样的作品参展。“甲骨文成了我的第一选择”,陈楠说,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因为好看”。陈楠认为,自己当时是无知者无畏。“我希望用最科技、最数学的,或者不是我们以前语境维度的一种语言来表达一种古老文化,我想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能够延续至今的重要线索。所以我选择了用数学的几何方式重新解读甲骨文的字形。用这样一个字形建立一个字库,用这个字库再去创造绘画,能够让古老的文字参与当下”。这一构想直接奠定了这20年陈楠做“数字化甲骨文设计”的逻辑,于他而言,20年前的那个选择至关重要。

如今回看1999年这一时间节点,似乎会发现更多非同寻常的意义。那一年,甲骨文发现100周年,殷墟未申遗、中国文字还未拥有一座可以安家的博物馆。那一年,中国第一批互联网人开始创造历史,互联网开始改变生活。

“我这个人比较逆反”

历经3000年沧桑的甲骨文,终究还是给陈楠出了难题。甲骨文字库一做就是近20年,几乎所有的字库公司最初都拒绝了他。字库公司认为文字应该是以阅读、书写作为第一属性,在这一思考维度下,甲骨文没有意义,做不成字库。  

陈楠说自己比较逆反,不会以常规思维去解决问题。“我们今天看安阳的文字博物馆,里面有各种文字的进化历程,但你发现草书的书法没有放在这条进化的主线上。还有民间工艺美术的字,比如月饼上的寿字,结婚的喜字,这些字都没有,为什么?不是策展人忘掉了这个部分,而是策展人以正体字作为汉字进化的线索,这个没有问题。但对于我这个搞文化传播的人来说,正体字只是汉字进化的一条线,所以其实从这个角度说服了字库公司,让他们转换了思维,不是以正体字作为阅读标准,而是以一种文化的载体做这套字库”,陈楠的创新在于,不把甲骨文看成单个的文字,而是当成远古人的作品去重新发现。2017年,这套名为“汉仪陈体甲骨文”的字库上线,成为全球首套甲骨文设计字库。就在刚刚过去的元旦当天,这套字库的升级版发布。“更美术的、更象形的,我们在做各种各样的尝试”。

流行文化中的“新生”

甲骨文的文物价值、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毋庸置疑,它标注着中华文化的根脉。但甲骨文是不是真的有必要走入寻常百姓家?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惑。

陈楠没有直接回答,他举了一个例子。“文字学在中国古代有一个名字,叫小学。我一直很感兴趣为什么叫小学,不叫大学或者太学(诗词歌赋、诗书礼乐叫大学),我想文字学在古人心中应该是基础学问。我反思了一点,在我们的童年教育里,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到底有没有关于汉字的学习,我们发现并没有。我们好像从一开始就是靠汉语拼音来造词,用词来组句,用句来写作文,但好像没有关于汉字是怎么来的教学”,陈楠认为,甲骨文很重要的一个现实意义,是让中国人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当你能从横平竖直的方块字中感知到3000年的故事,那种厚重感与自信心便会从心底迸发。但这一切的前提是让大家接受并喜欢,这个部分就是陈楠的期待。他说:“一百个喜欢甲骨文的年轻人中就有两个“较劲”的,而这些“较劲”的人可能就是未来古文字发展的推动者,所以,所有最新的、年轻人喜欢的传播形式都是我的设计方向。” 

除了甲骨文表情包、动画、嘻哈风格MV,贺卡、手机壳、丝巾等文创产品也相继从陈楠手中诞生。与鹿晗合作的“鹿晗愿望季”甲骨文推广微博,获3000多万点击率。2019年,作为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证古泽今”甲骨文专题文化展在国家博物馆举办,陈楠担任艺术指导,其创作的5组作品通过新媒体、交互设计、艺术装置等方式创设故事场景,用最新的科技呈现最严谨的学术,很多参观者乐在其中。

陈楠说,“今天的年轻人他们能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完全我们灌输给他们的,他们要真的从内心爱上这个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3000多岁的甲骨文在流行文化中重获新生。

不过对于甲骨文设计推广,陈楠也有自己的原则。汉字的生命力除了本身强大的文化性之外,还有能够适应每个时代科技更替、社会变迁的能力,这是汉字与时俱进的密码。“20年来我们一直在关注最新科技对艺术表达方式的影响”,在新的时代环境下,设计者总是对探索新的审美方式充满兴趣,但陈楠清楚地认识到,他所做的探索是促进汉字创新与传播能力的提升,而非改变古文字文化本身。“我一直推崇研究型的设计,研究型的设计跟以前注重灵感和视觉呈现的设计最大区别就是要关注视觉符号背后要表达的东西。对于文化的研究,是我们做文化传播和文化创意的底气。”

走向世界的甲骨文

“在巴黎的时候给我非常大的震撼,我发现法国有二百所以上的高中是必修汉语的”,陈楠与法国一位汉学家白乐桑合作,推动了第二届巴黎汉字节。“我去巴黎做了演讲和展览,在活动现场来了那么多法国人,不都是留学生或华侨,来的大量都是西方人,我们演讲持续到晚上很晚,那么多法国人津津有味地听几个中国人在讲汉字的创意和汉字的来源”,陈楠说,用图形、色彩、创意去传递中国文化,这样的艺术设计能够穿越国界。传统文化应该以什么方式推向世界,越来越国际化的甲骨文或许可以带来思考。

于甲骨文而言,2019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证古泽今”甲骨文专题文化展、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这是甲骨文发现以来首次在国家层面举办的系列纪念活动。国家关注给了甲骨文走向世界的底气,也给了在这一领域深耕的研究者信心。在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中,习近平说:“经过几代人辛勤努力,甲骨文研究取得显著成就。新形势下,要确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传承。”甲骨文重见天日这120年间,几代甲骨人“以骨为伴”上下求索,去伪存真。陈楠认为作为传播者,应该尽其所能将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让人知晓、接受、喜爱。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使命,也是对为甲骨学研究作出贡献的学者们的尊敬。

陈楠说,“之前,我认为甲骨文是一个少女,因为它特别好看,它像画。但是随着学习和研究我就越来越敬畏它,甲骨文就是一个学者、圣人,像孔子一样,藏着特别多的文化。未来甲骨文会是一个超级英雄,它也许能够迸发出更大的力量,也许在甲骨文里还能发现非常多神奇的秘密。它有着强大的能量,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英雄”。

采访后记:

2013年,陈楠出版了一本书叫做《汉字的诱惑》。我问他为什么用“诱惑”这个词,他说这个词带有神秘性和好奇心。有意思的是,陈楠结缘甲骨文始于颜值,大众被甲骨文表情包等形式吸引很大程度上也因为颜值。或许这便是汉字的秘密,它“诱惑”着这些学者、设计者、推广者,与不同的人生发生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不断延续、焕新着它的生命,让“它”美在每一个时代,“诱惑”着更多人,甚至全世界。岁序更新,面对迈入2020年的甲骨文,我们需知来处,更要明去处。“前世”固然重要,但“今生”的故事要更加精彩。借鉴天津博物馆一句话:甲骨文,千秋岁,绵延不绝,至今如曙,可期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