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习观>正文

【点赞中国】山水相连的好邻居——中俄“老友记”

发布时间:2020-08-17 11:00:00 | 来源:中国网 | 责任编辑:蔚力

前言

有一种“网红”叫普京,有一种彪悍叫“战斗民族”,有一杯烈酒叫伏特加,有一首歌叫《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提起俄罗斯,中国人总是会心一笑,那是我们的老朋友。

今年是《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20周年。前不久,两国元首发表联合声明,正式宣布《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延期。中俄从历史中并肩走来,“善邻胜远亲,抵得自家人”。

这期节目,我们邀请两位“老朋友”——刘少奇曾孙女、前俄罗斯亚洲工业企业家联合会联席主席刘丽达,俄罗斯中国总商会会长、中俄友协副会长周立群,讲述中俄“邻里之间”的那些事儿。

“原来我有中国血统”

“我第一次发现自己有中国血统是在大约五六岁的时候,之前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我在幼儿园时比同学们矮,为什么我的皮肤更容易晒黑。”当刘丽达得知自己的身世时,极为震撼。“于是我开始研究中国历史,也了解到许多关于我曾祖父(刘少奇)对中苏关系所做的贡献。”

“他的事业应该继续下去。我于是将其选为自己职业发展的方向。”2007年,刘丽达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她考入了暨南大学学习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化。

那时的刘丽达,只会说“你好”、“谢谢”和“再见”,语言成为她最大的障碍。

“因此每天从家到学校往返的路上,我没有浪费任何时间。我练习我的中文口语,我与公交车上的乘客、司机和路人交谈。一年后,当我打电话时,电话那头的人都没有意识到我是个外国人。” 

不断地交谈除了让刘丽达更快掌握汉语之外,还让她直观感受到了中国的风土人情。“我真正了解到中国人民很亲近,俄罗斯和中国之间有如此多的合作前景。”

同时刘丽达意识到,中俄之间民间交往的工作并不充分。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俄罗斯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发展历程。“当时经济发展困难,俄罗斯充斥着大量廉价的中国商品,太便宜的商品质量就没有保障,因此俄罗斯人总有一种刻板印象,认为中国商品就是质量低劣的代名词。”但是来到中国后,刘丽达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而这种错误印象已经成为两国间开展贸易和深入投资的巨大障碍。

“我认为自己有责任告诉他们,真实的中国是什么样子。”于是刘丽达参与组建了“俄罗斯亚洲工业家与企业家联合会”,利用这个平台向俄罗斯人、俄罗斯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介绍中国,消除一些不实传言和报道。

2013年,习近平任国家主席后,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刘丽达感受到,中俄关系越来越好。两国民间相互了解的愿望大大增加,但信息交流比较缺乏,刘丽达便开始组织俄罗斯商界、企业、政府部门对中国进行商务访问,让俄罗斯人可以亲眼看到和触摸中国,并与中国建立起合作。

“2013年之后,企业变得更加有魄力“走出去”,中俄之间合作、投资、贸易的步子迈得更大,这一点很明显。”

“我们坚持宣传和讲述中国,我们所有的朋友都会被中国食物吸引,不过辣味的食物除外。”刘丽达笑着说。

“我这一生注定与俄罗斯结缘”

上世纪80年代末,周立群被公派到俄罗斯留学,经历苏联解体和俄国社会动荡。1992年,他博士毕业,恰逢邓小平南巡讲话,中国大地经历新一轮的改革热潮。特殊的时代背景,给了知识分子很多不同方向的人生选择。周立群决定回国发展,从事与俄罗斯相关的工作。后来,从在俄罗斯创业到进入央企负责俄罗斯投资工作,从当选俄罗斯中国总商会会长到致力于促进中俄民间友好交往,周立群的人生轨迹与俄罗斯深深绑定。

与刘丽达所做的事情相似,周立群所在的俄罗斯中国总商会是把在俄罗斯的中国企业全部组织起来,一方面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会员企业间的交流合作,还有让企业有序参与经贸合作。

“我的经历和今天所做的事情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受益于中俄友好,现在想来,注定自己一生的事业都与俄罗斯相关。”

30年的经历,周立群也见证了中俄友谊的发展。

中国人民和俄罗斯人民在反法西斯和军国主义的战斗中相互支持,相互援助,并肩战斗,用鲜血和生命凝成了战斗友谊。“像《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保尔·柯察金》等,这些作品、歌曲和电影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这种中俄友谊是有基础的。”

“2001年7月,中俄签订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把这种人民的友谊用法律的形式进行保障,现在可以看到中俄在旅游、文化交流和教育合作方面,这种民间友谊都是得到了长久的发展。”

周立群分享了他深受感动的故事。2020年,中国疫情形势严峻之时,一个高中女孩找到了他们。“她拿着一个大纸箱,里面有200多个口罩,估计一夜没睡,在上面画了天安门,还有克里姆林宫,她用中文写的‘中国加油’。至今我都不知道这个小女孩叫什么名字。”

周立群说:“中俄友谊这么牢固的根源是什么?我觉得是新时代,中俄之间的这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

老朋友 新故事

刘丽达说,正是因为元首间建立起了友好关系,才给予了民间交往极大的推动。

自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俄罗斯开始,中俄两国元首建立了密切的工作联系和深厚的个人友谊。习近平主席8次访俄或出席多边活动,普京总统9次来华,双方在各种场合会晤30余次。其中很多场景为两国人民记忆尤深:相互授予对方本国最高荣誉勋章,彼此接受对方母校名誉博士学位,与“海洋”儿童中心师生联欢……曾有媒体评论:如此高水平、高频率、高质量的元首外交,在大国交往中绝无仅有。

中俄关系迈入历史最好时期。

中俄两国在扩大能源、金融、科技、工业等方面合作日益密切,双边贸易额从2000年的80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1078亿美元。周立群说,“按这个势头发展,中俄两国的贸易额在2024年达到2000亿美元的目标不但可期,而且完全可能实现。”

152对友好省州和友好城市架起友谊之桥,每年近500万人次的往来汇聚民相亲、心相通的洪流。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青年友好交流年、媒体交流年、地方合作交流年、科技创新年等国家级主题年活动的举办,赓续敦亲睦邻、世代友好的传统。

有人说,中俄之间的友谊不是纸糊起来的,也不是用砖砌出来的,而是两国的民心浇铸而成,这种“材质”风吹不散,雷打不动。这其中的故事,或震撼、或感动、或有趣、或温暖、或宏大、或微小,在时代洪流中汇集成一股力量,联结起两个大国的过往与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