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习观>正文

【学习慕课】(第十四期)从伟大复兴看中国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0-10-01 08:30:00 | 来源:中国网 | 责任编辑:蔚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特别强调了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意义非常重大。解决“三农”问题,不仅仅是要解决农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解决数量如此庞大的农民的福祉问题。农业现代化以提高效率为基本目标,因而一定要逐步减少农业就业人口。但是,减少的这部分人口一时不能进入城市的非农产业中,他们的就业、生活怎么办?如果就业问题没解决好、生活质量得不到保障,那么建设现代化强国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同时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的现代化,这样才能给生活在农村的几亿农民带来更大的福祉,真正实现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因此,中央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未来农业农村的发展方向,描绘了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画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的发展不同步问题,不仅包括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不同步、工业与农业发展的不同步,而且包括城乡发展的不同步、区域发展的不同步。城乡发展不同步问题,需要通过乡村振兴来加以解决。因此,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乡村成为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有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有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有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有旺盛的市场需求,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提到现代化,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城镇化,提到城镇化,人们过去总是把重点放在城镇,认为城镇发展了,农村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这种观点是不对的,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思路必须回归乡村、关注农民。我们从改革开放之初全力解决温饱问题到今天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也带动了乡村生态、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变革。与以往相比,新时代的“三农”问题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必须脚踏实地,针对农村的现实状况来解决好“三农”问题。

乡村振兴作为全新的战略构想,不仅是重大的政治决策,更是对国家未来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必须深刻吸取过去在农村工作中出现的形式主义、短期行为等各种教训,特别要警惕基层工作中可能会产生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不良倾向。在农村基层工作中,行政化难以避免,久而久之就可能使乡村振兴工作表现出农民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越来越丧失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现象,这样就难以实现乡村的自主发展,就有可能使乡村振兴工作走向形式主义。因此,基层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时候,要特别注重调动农民个体和村集体的积极性,切实保护农民的相关权益。同时,不能用城市化的理念来发展乡村。过去,很多地方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了乡不乡、城不城的问题。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是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要乡中有城,城中有乡,各司其职,共荣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