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习观>正文

【学习用典】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发布时间:2021-04-27 09:00:00 | 来源:中国网 | 责任编辑:蔚力

典故出处

[战国]《韩非子·诡使》

“道私者乱,道法者治。上无其道,则智者有私词,贤者有私意。”

典故释义

遵循私心去管理国家,会导致混乱 ;依照法律去管理国家,则能长治久安

韩非(约前 280—前 234),战国时期韩国新郑人,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他早年师从大儒荀子,喜好刑名之学,与李斯是同窗好友。韩非是先秦法家的代表人物,提倡法治。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的思想,主张清除贵族特权,维护法律的尊严。韩国积贫积弱,民生凋敝,韩非一心报国,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的情况。

韩非的主张并未得到韩王的采纳,这让他心中极为忧愤,便退而著书,写下了《孤愤》《说难》等著作。韩非的书传到秦国,秦王嬴政对他的见解极为赞赏。为了招揽人才,嬴政发动大军攻打韩国,让韩王送韩非赴秦。秦国大军压境,韩王不敢不从,便命韩非出使秦国。

秦王对韩非极为尊重,二人畅谈治国之道。韩非一再强调,治国必须依法,才能长治久安。秦国丞相李斯向秦王提出“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大计,但他担心韩非会阻碍自己的计划。

出于私心,李斯在秦王面前进谏谗言,称韩非是韩国奸细,阴谋误导秦国以保存韩国。秦王听信李斯之言,将韩非抓捕入狱。随后,李斯指使主管司法的廷尉逼迫韩非服毒自尽。韩非虽然身死,但其法家主张却流传下来,对后世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