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早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就提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十三五”时期再次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强大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了物质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3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是改革开放所激发的强大活力,使中国大踏步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活力之源,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调动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发展的崭新局面,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离开改革开放也不会有中国的明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坚定改革信心,明确改革思路,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还需要高度的精神文明。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成就巨大,举世瞩目。但要清醒地认识到,继续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要有思想与文化的内涵,发挥好思想与文化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也就是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如果精神上丧失群众基础,就会出问题。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才能指日可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在强大的物质基础上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使其均衡发展、相互促进。
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是精神文明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要发挥十三亿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准,着力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坚定“主心骨”,筑牢“压仓石”,为实现中国梦凝聚起磅礴的精神力量。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相映生辉。必须牢固树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的理念,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要充分认识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均衡发展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形成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的体制机制,在物质文明发展的基础上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又用高度的精神文明推动新的物质文明,在新的物质文明的基础上展示更高层次的精神文明。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当前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改革开放以来,在物质财富快速增长的同时,一些地方精神文化生活仍然比较贫乏,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问题比较严重,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物质生活过度奢靡也不是社会主义。精神万能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过去的30多年,我们主要解决了物质贫穷、物质贫困、物质贫乏的问题,现在我们要着力解决一些人的精神贫穷、精神贫困、精神贫乏的问题,需要以更大决心、下更大力气,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切实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着力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提升国民文明素质、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提高文化开放水平,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坚定理论自信,凝聚强大力量。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要努力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知行合一,贵在落细、落小、落实。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凝聚起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
加强道德建设,提高国民素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物质生活充实无忧,又要道德境界充分升华,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作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的源泉,把道德建设作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内容。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使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中,必须把握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来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现代化。同时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加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