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资本虽然为全球化提供了初始动力,但全球化却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过程,因此当代世界文明并不是西方文明单线扩展的结果。当代以及未来的世界文明,必将是不同文明通过交流与融合而形成的文明成果和文明形态。
马克思说,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正是在这种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包容互鉴、互惠共荣的理念和人类共同生存的家园意识才可能逐渐形成。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民族的文化交往进一步加深。通过不同文明的交融互鉴,超越近代以来形成的“零和游戏”思维、二元对立思维,在合作中寻求共贏,在对话中消除分歧,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华文化中“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美美与共”等理念在新的国际共识形成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华文明孕育了不同于西方的智慧,这种智慧对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有着不同于西方的理解。“和”的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要素,在文明关系问题上,它所强调的“和而不同”迥然不同于西方“以文明化野蛮”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是追求“道”,而“道”的实现则要遵循“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理念,这便是“和而不同”。“和”是中国人所崇尚的一种理想,它的基本内涵是差异互补、共生共济、和谐共荣。“和”的理想落实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天人合一”,就是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理想落实于文化交流,就是要兼容并蓄、多元互融、文明互补,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寻求文化的新生长;“和”的理想落实于国家间关系,就是要将“睦邻相处”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最终实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境界。
面对21世纪新的世界格局和历史发展趋势,习近平运用中国智慧对文明关系作出了新的阐释,他说:“文明相处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只有在多样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存,这个世界才能丰富多彩、欣欣向荣。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文明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我们要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这是基于中国智慧文明关系的理解,也是一个崛起的东方大国对新型全球合作关系的理解。这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共存之道的当代回答,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习近平认为,当今时代人类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另一方面,人类也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当今时代是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世界多极化的时代。不同文化、国家、制度之间,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清晰地呈现出差异,但它们之间的冲突又比任何时代都更易于引发危及整个人类生存的灾难性后果。
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
问题和矛盾必然存在,但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以怎样的方案应对问题。习近平说,在这样的时代,人类的命运比任何时候都更加休戚与共。人们应当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不同的国家应当走出一条和衷共济、合作共赢的新路子。在具体做法上,应当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摘自王新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构想和行动方案》, 2018-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