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深刻影响和作用于政治和经济。我们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都同我们的文化密切相关,统一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文化自信,归根到底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
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题中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文化软实力地位愈加凸显的国际形势,在强调坚定道路、理论和制度“三个自信”的同时,特别强调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同方面,共同指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中,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文化是内在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这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只有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整体性上把握“四个自信”,我们才能理解更深刻、把握更准确、自信更坚定。同时,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其本质就是文化自信。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文化基因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认同。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内核,深层次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说到底是人们对其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文化发展的饱满信心和文化价值取向的坚定信仰。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其发展道路选择、发展理论创新和国家制度设计,都必须根植于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今天我们完全可以说,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制度的确立。同时,我们的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共产主义为指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的文化,从根本上说,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内核就是价值观念,是文化自信在实践、理论和制度层面的价值表达和外在呈现。因此,文化自信根本上就是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心,就是要既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也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而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继续写下去,写出精彩的篇章,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巨大成就,为文化自信注入了时代内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实践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指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成果,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的文化。这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最大底气所在。
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更加理性、更加自觉地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的确立,都与其文化底蕴密不可分。从文化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来说,文化既是经济发展之动力,又是经济发展之硕果;从文化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上说,文化既是“精神之父”,同时又是“体制之母”。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力有正逆之分,先进文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落后文化则阻碍经济社会进步。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与文化所蕴含的巨大生产力正在被释放出来密切有关。正因为如此,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在寻求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通过改革进行制度创新时,都十分重视本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坚定文化自信,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为中华民族在历史新起点上的新长征和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提供基本的思想共识、明确的价值引领和不竭的精神动力。没有文化自信,其他自信就会失去基础和灵魂。面向未来,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为道路自信提供扎根与发展的深厚土壤,才能为理论自信提供与时俱进的思想文化资源,才能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为制度自信注入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