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彩观点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方向

发布时间:2019-02-18 16:11:28 | 来源:山东社会科学 | 作者:孙蚌珠 崔静静 | 责任编辑:魏博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刻地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方向,准确理解和把握其精神,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和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改革总目标: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不可分割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 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需要明确的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能离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两句话,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前一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规定了根本方向,带有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后一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规定了所走路径。国家治理体系怎么改、怎么完善,国家治理能力怎么提升,都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框架内进行,在这一点上,我们要保持足够的清醒,要有主张、有定力。我们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在人权、选举制度、法治等重大问题上,不能以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为标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完善和发展而不是改变和放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讲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只讲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会迷失方向; 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很难坚持和发展。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切实解决好制度模式的选择问题。而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中没有解决得很好。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类社会必然走向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只是做了一些科学预测; 苏联对社会主义社会做了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但也有深刻的教训。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以后,不断探索这个问题,虽然也发生了严重曲折,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重大成果,改革开放以来的进展尤为显著。

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也得到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人的肯定。同时,也应该看到,相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相比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还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下大力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一个个具体目标,因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既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也在总目标统领下明确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深化改革的具体目标。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目标不是一个个具体目标的简单加总,而是共同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因此要强调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现在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活力。

( 二) 改革方向: 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解决了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没有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多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其他各方面改革,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突破,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党在理论上又一个重大创新,有利于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主要涉及经济体制改革,但必然会影响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要使各方面体制改革朝着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方向协同推进,同时也使各方面自身相关环节更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但需要强调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正如江泽民指出: “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如果离开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那不是我们的创新,只是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路。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中,不仅要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无论理论和实践实现多大创新,但都不能离开根本,不能偏离正确的方向。方向问题至关重要,因为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历史关头尤为如此。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刻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各种力量竞相发声。在这种情况下,确保改革沿着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方向前进越发重要。中国30多年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始终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场,既不封闭僵化,也不改旗易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不能出现颠覆性错误。所谓的颠覆性错误,就是指根本性、方向性错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

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就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是改革的倡导者、推动者、领导者,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取决于党,取决于党的领导。全面深化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涉及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涉及许多重大关系的协调和处理。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把握好改革的正确方向,形成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带领人民长期奋斗的根本成就,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发展着的社会主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不是固步自封,而是通过改革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使制度不断完善和持久。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没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

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不断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不断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为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继续充分释放全社会创造活力提供制度保障,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改革的重点不同,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改革进展不同,但总体上不存在哪些方面改了,哪些方面没有改,一切妨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都在改都要改,但是必须坚持的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不会改,要有政治原则和底线,有政治定力。能不能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化改革,是一个涉及改革性质的原则问题,偏离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偏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都是南辕北辙。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


本文节选自《山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七期 原标题为《科学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