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精选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关键在于发展理念的转变

发布时间:2019-02-18 16:11:44 |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 作者:孙蚌珠 | 责任编辑:魏博

思路决定出路,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需要新的发展理念。正如习近平在做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说明时阐述的,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谋划“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确立新的发展理念,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为此,建议稿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以这五大发展理念为主线对建议稿进行谋篇布局。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新的发展理念是依据中国现实国情对如何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回应。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新的发展理念如同改革一样,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发展。一是没有创新就无法发展。如前所述,中国的改革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站在了一个以前没有过的高度,在很多方面没有创新就无法前行,所以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为此要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产业新体系,构建发展新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等。二是不补齐短板注重协调发展就无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不平衡不协调是中国过去将近 40 年时间里与快速发展相伴随的突出问题,表现为经济发展不平衡,包括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不平衡,民生建设和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看短板,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此必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三是不坚持绿色理念无法实现持续发展。在其他国家工业化进程中,都不同程度存在资源耗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尽管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对此有比较高度的重视,但资源环境问题依然是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需要全球共同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更是人民最为关切的民生问题。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是必须的选择。为此,要全面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四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不坚持开放理念要实现发展几无可能。在过去的近 40 年间,我们通过对外开放,成为世界上第一大贸易国最重要的对外投资大国,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历史和实践都已经证明,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新的发展理念中最后一条是共享,这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经济发展不是目的,只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不是目的,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需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满足人民需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体现在很多方面,过去比较强调的是收入水平的提高,是经济上的共同富裕。实际上,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体现在很多方面,消除贫苦、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使不同收入群体的收入在经济增长基础上都有所提高、缩小收入差距等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实现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提高就业能力,增加公共服务、提高公共福利也同样甚至更为重要。不断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更要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本文节选自《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年第12期 原标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定位、现实条件和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