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彩观点

脱贫攻坚必须把握精准要义

发布时间:2019-02-18 16:12:42 | 来源:今日中国 | 作者:黄承伟 | 责任编辑:魏博

中国新时代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习近平扶贫思想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理论和实践都证明,精准扶贫思想是习近平扶贫思想的核心,把握精准要义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关键。

把握精准要义内涵丰富

把握精准要义就是在扶贫实践中要始终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湘西州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精准扶贫作出重要论述,“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手榴弹炸跳蚤’不行。”“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脱贫摘帽要坚持成熟一个摘一个,既防止不思进取、等靠要,又防止揠苗助长、图虚名。”“要增加资金投入和项目支持,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乡因族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施法,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随着脱贫攻坚实践不断推进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形成了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这一方略是扶贫理念的重大创新,充分体现了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战略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方法论。“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的本质特征,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所有政策措施明确了工作目标。做到“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根本要求,为扶贫工作方式转变提供了方向和着力点;实施“五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保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现路径,为脱贫攻坚指明了重点任务;解决“四个问题”(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目的,是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创新、建构等顶层设计及基层落实的行动纲领。“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四个问题”三者之间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逐步形成贫困治理的科学体系。

把握精准要义的科学性源于成功实践

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扶贫思想有深厚的实践基础,既来源于他七年知青的特殊经历和长期在地方主政的探索积淀,更来源于他担任党的总书记成为党和国家的领导核心之后亲自领导的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习近平“精准扶贫”的闽东实践》用四个扶贫脱贫故事,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早期实践。

《连家船民的幸福生活》讲的是彻底解决连家船民上岸定居问题的过程及成效,体现了习近平“安置好所有连家船民,更要解决他们上岸后的生活出路问题”的精准要求,因为船民上岸仅仅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开始,只有建立稳定增收来源,才能实现船民的精准脱贫。

《赤溪村的30年脱贫路》叙述了一个集“老、少、边、穷”于一体畲族自然村的变迁故事。十年“输血”就地扶贫、十年“换血”搬迁扶贫、十年“造血”“旅游+产业”扶贫的艰苦历程,赤溪村走出一条“旅游富村、农业强村、文化立村、生态美村”的路子。而这条路子正是习近平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扶贫扶志、内生发展等精准扶贫思想的成功实践。

《下党村的致富“茶”经》中通过“下乡的味道”扶贫定制茶园项目,搭建起的“互联网+物联网+传统农业+合作社”精准扶贫新模式,以及《南平的产业兴村富民实践》中葡萄产业、小径竹产业的成功实践均表明,只要精准识别出比较优势,精准发力,就能走本地特色的发展路子,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发展产业就能真正成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

中国扶贫进入脱贫攻坚阶段以来,在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指引下,各地各部门以“精准”为要义,开展建档立卡、强化驻村帮扶、坚持分类施策、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加大扶贫投入、管好用好资金、加强考核评估、规范贫困退出,打出政策组合拳,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使精准扶贫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精准识别扶持对象、推进扶贫资金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开展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全面加强扶贫资金项目监管、不断创新完善以不断提高扶贫资金精准度和有效性为目标的保障体系、多途径促进产业发展、全面动员干部参与等一系列“精准”政策举措,既是习近平“精准扶贫”闽东实践在新时代、全国范围的继续,更是体现了高水平的治理艺术,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普遍性的方法论意义。

准确把握精准要义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方略,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系统工程。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准确把握精准要义。

观念转变是前提。深刻领会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防止用精准未到位带来的问题否定精准扶贫方略,防止打着精准旗号搞缩小版的“大水漫灌”,防止用增加的扶贫资源重走“大水漫灌”的老路。

精准识别是基础。继续完善建档立卡,确保扶贫对象应纳尽纳,应退尽退,动态管理。加强大数据共享和应用分析,为宏观决策和工作指导提供支撑。注意发挥群众在贫困识别中的主体作用,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和参与能力,通过精准识别激发内生动力。

强化驻村帮扶是关键。强化贫困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的选派管理,着力解决驻村帮扶中选人不优、管理不严、作风不实、保障不力等问题,更好地把充分发挥驻村干部精准帮扶作用和干部培养集合起来。

实施精准施策是核心。扎实推进“五个一批”,因村因户因人精准施策。产业扶贫要建立带贫机制,防止简单发钱发物,切实把贫困群众组织动员起来,依靠发展产业和就业增收脱贫。各项政策措施、东西部扶贫协作、定点扶贫、社会扶贫均要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落实到村到户到人。总结推广各类成功精准脱贫典型。

确保精准退出是保障。按照贫困退出标准、程序严格评估,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对摘帽贫困县、贫困村和脱贫人口,攻坚期内相关扶贫政策保持稳定。注重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注重精准扶贫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注重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互衔接。 

(黄承伟: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