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头条|学习有方|学而时习|习文乐见|春风习来|学习书架
中国习观>正文

从《摆脱贫困》看实现伟大中国梦

发布时间:2018-11-08 16:33:10 | 来源:《求是》 | 责任编辑:扶贫观 治国理政观

奋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巡视员 张建军

22年前出版的《摆脱贫困》这本书,浸透着习近平同志在闽东工作期间的卓越智慧。今天细细品读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深深领会力透纸背的精神实质,对当前各项工作有着现实和深远的指导意义。

要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在这本书里,《弱鸟如何先飞》、《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等文章点中了我国农业问题的命脉。习近平同志提出,弱鸟先飞首先要抓好农业,摆脱贫困基础在建设大农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等思想,深刻阐述了“三农”工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决定性作用,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的根本性问题。这是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对“三农”工作的时代定位。

要始终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指出,粮食问题历来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这个问题对闽东来说有着更加重要而特殊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告诫全党:我国有13亿人口,如果哪天粮食出了问题,谁也救不了我们。他多次强调,保障粮食安全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饭碗里必须主要装中国粮。在我国粮食生产连年增产的好形势下,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居安思危、深谋远虑的战略理念。

要始终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习近平同志在闽东工作时指出,“统”与“分”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农业经营的基本形式,“分”是以家庭为主的生产经营单位,充分发挥劳动者个人的积极性,“统”是以基层农村组织为依托,帮助农民解决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这是创新农业经营体系的根本遵循。

要始终坚持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习近平同志在闽东工作期间,对农业与工业这两个轮子怎么转,怎么搞好“经济大合唱”,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论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新农村建设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城市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这些体现辩证思维的生动语言是当前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行动指南。

关键是摆脱思想的贫困

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主任、教授 周熙明

《摆脱贫困》这本书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作品。过了1/4世纪,时代巨变,时过境迁,这本书为何至今魅力依旧?思路开阔源于精神的丰富开放,文风质朴源于思想的厚重深刻,语言鲜活源于心灵的活跃,表述清晰源于思维的缜密,文章的不朽源于情怀的不朽、信仰的不朽、思想的不朽。

书中提出的摆脱意识和思路“贫困”的命题,实际上回答了一个重要而深刻的问题:为什么中国改革开放会以一场思想解放为起点?作者在跋中有言: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在这场摆脱贫困的历史征程中,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他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度的改革开放的举措。

作者针对宁德的实际所做的思考,无疑也是对近现代中国问题的把脉,至今具有普遍的理论意义。近代中国为何落后?最主要的原因是心灵的闭塞、思想的禁锢、精神的懈怠。诚如邓小平所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伟大的改革开放发轫于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成就辉煌得益于不断的思想解放。今天,在增速换挡期、转型阵痛期和改革攻坚期,我们面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方位深层次改革的极为繁重的任务,也要依靠解放思想这一法宝。

“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首要的”,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断,与20多年前的思考一脉相承。

<  1  2  3  4  5  >